在线
咨询
TOP

杰恩新作 |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会客厅,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惊艳亮相

项目背景:

城市更新下的整体转型

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坐落于越秀区流花路119号,是广州旧城中轴线最北端的核心区域,随着城市中轴线的转移,项目建筑为适应城市发展不断进行功能升级及更新。

1957年,由岭南著名建筑师林克明主持设计的广州体育馆在此建成,它见证了广州公共建筑由英法风格到苏联风格的过渡,是上世纪50年代国内第二大的体育场馆。改革开放后,广州天河体育馆、新体育馆的落成使得旧体育馆的利用率降低,旧体育馆逐渐被赋予展馆功能,在广交会期间作为分会馆使用。

2001年,广州铁路二号线的开挖结束了旧体育馆的历史使命,新建成的锦江展览中心承接其展会的功能,从而带动了流花商圈的发展。

十年后的今天,为延续地区展览功能,提升旧城区的活力,原锦江展览中心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寻求整体转型,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在此应运而生。J&A有幸担纲此次广州国际会议中心的室内设计工作,为广州市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最大、国际化程度最高、功能最齐全、综合性最强的会议场馆。

设计理念:

“山水融合”延续城市肌理

项目的南边是具有33年历史的中国大陆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的酒店——中国大酒店,东边的越秀山公园早在秦汉时期,就是广州的风景名胜地,也是广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,J&A通过呼应周边多个区域生态节点产生对话,实现设计与山水的紧密结合,以“山”、“水”元素贯穿室内空间,延续老城区城市肌理,焕发旧区发展活力。

项目占地约2.5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5.3万平方米,会议面积约1.7万平方米,拥有大中小型各类会议室、宴会厅、贵宾室等共计65间,可以同时承载13,000多人活动,可同时满足大型会议活动的保障需求。

入口大堂是顶部有采光的四层通高空间,连着一部分展厅和会议。设计以营造一个充满阳光与生命力的室内“会客厅”为概念,项目结合“铝合金”及“石材”两种建筑语言,用金属的虚幻光感带出石材的沉实质感,虚实之间,完成了对传统材料特质的现代转换,亦符合会展中心外向性、简约、大气的形象呈现。

设计难点:

技术·艺术·建造

项目的难点在于需要同时处理几对看似对立的矛盾:1、大堂白天自然采光和夜间照度不足;2、建筑末端点位与室内氛围的营造;3、空间创意与建造技术创新。考虑到这些挑战,J&A将技术、艺术、建造作为设计主旨,用专业的态度和责任意识诠释“工匠精神”。

技术」

南大堂通高空间主要界面使用透明玻璃幕墙,阳光从顶部悬吊的网格采光顶照下来,创造了大堂仿佛置身于充满活力的室外庭院的体验。这些原本在室外的元素被引入室内,模糊了室内外的边界,室内设计也结合在了整体的建筑之美中。

大面积的自然采光同时也加强了项目在晚间及阴天的照明难度,J&A打破常规的直接照明方式,采用线性灯光和幕墙构架的结合,有效地营造了室内光环境。

「艺术」

在中庭尽端,是连接一层到五层的楼梯。作为交通流线的灵魂,楼梯将所有空间连接激活。

立面具有节奏感的竖向格栅墙面,形成了强烈的视觉焦点,完美地呼应建筑元素,强调山间流水、瀑布的感觉,设计师将穿行于楼层的人带进山群之中,好似一幅能走进去的立轴长卷山水画。

在东大堂,设计师则通过灯膜、线条灯和射灯作为点线面光源,力图在空间中打造简洁、沉稳、优雅的背景,用充满未来气质的词汇,折射出建筑的内在气质。

会议中心包含兼具国际会展功能的大堂服务空间、会议中心、国际宴会厅、多功能报告厅四大功能版块。会议空间面积达17,000平方米,可承接30至13,000人规模的活动,如大型论坛、宴会、发布会、企业年会、时尚表演、小型演奏会等。

两个2,400平方米的无柱单体可分隔大会议厅/大宴会厅,分别位于会议中心的一层和三层,并可灵活分隔组合成210-1,670平方米的会议或宴会场地。

共81个单体面积40至360平方米的中、小型会议室/贵宾厅,配有现代化设备,并分布于会议中心的一至六层。其中80%以上的会议室可组合成面积为420-950平方米的中、大型会议室。

结语:

城市更新承载着存量时代下商业空间赋能、人文历史再生、社会活力激活的历史使命,是激发城市持续动能的核心引擎。广州越秀展览中心的落成,将重新活跃旧城区商业氛围,扩大差异化市场需求,提升重要交通枢纽商业价值,并将成为广州与世界对话的新窗口。